上海文学艺术翻译奖启动文学翻译和舞台影视表
2019年初,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,5位市政协委员提出了“关于设立翻译奖,打响上海对外文化交流品牌的建议”的提案(0858号),呼吁在上海成立文学艺术翻译奖。
近代以来,上海就是中外文艺交流的“大码头”,在文学上更有“外国文学翻译摇篮”的美誉,拥有傅雷、戴望舒、孙大雨、草婴、方平、钱春绮等众多名家及作品。上世纪的二、三、四十年代,当时的文坛主将如鲁迅、茅盾、郑振铎、巴金等都在文学创作的同时,大力译介外国文学作品;戏剧、电影、音乐、绘画、雕塑等艺术领域同样是人杰辈出、作品丰富,李叔同、陈歌辛、郑正秋、徐悲鸿等人一边从事翻译,引进了大量世界优秀文艺作品和理论著作;一边开展原创,不少优秀的作品被翻译到了海外,传播广远,成为佳话,他们都是中外文艺互相交流、彼此推动的典型。
“翻译奖”的创办,一方面将提升上海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“码头”的能级,推动上海国际文化翻译中心建设,让全中国、全世界的优秀文艺作品更多地来沪出版、展出、展演、展映;一方面将助推上海原创文艺作品“源头”建设,进一步用好用足红色文化、海派文化、江南文化资源,着力推出更多“上海原创”,推进新时代的上海文艺创作更好地走向全国、拥抱世界。
首届“翻译奖”将于2020年正式运作,申报作品的出版或展演年限为2014年1月1日起至2018年12月31日。以后拟定为每3年举办一届。
“翻译奖”的评选和表彰对象为近年来专业水平上乘、社会影响广泛的优秀文学、艺术翻译作品。作品能有效地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思想文化交流与文艺事业、文化产业合作;能准确地移译原作的各种信息和文化符码,符合翻译伦理和艺术标准并有一定的创造性;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良好的社会影响(特别是在译入语读者群和译入语社会中的影响)。
作为地域性奖项,在评奖年限内的评奖作品及翻译者范围包括:将上海出版或上海原创的以及上海作者(暂限当前上海户籍或上海市居住证)创作的文学、艺术作品翻译为外文,并正式出版、进入当地市场或公开演出、上映、展出的翻译者;将国外文学、艺术作品翻译为中文,并在上海正式出版或在上海公开演出、上映、展出的翻译者;上海翻译工作者(暂限当前上海户籍或上海市居住证)翻译中、外文的文学、艺术作品,正式出版并进入当地市场或公开演出、上映、展出的。
“翻译奖”受益人为翻译者,评奖只在申报时在世的翻译者的作品中进行。奖项设置:
1.文学翻译奖:中译外(首届仅限英、法、德、日、俄、西班牙、阿拉伯):5部作品及翻译者(或以下);外译中(首届仅限英、法、德、日、俄、西班牙、阿拉伯):5部作品及翻译者(或以下)。
下一篇:影视表演培训学校